一、什麼是糖尿病: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2016年糖尿病病患人口數佔全世界約4.22億,一般民眾罹患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是代謝異常疾病,隨著年紀增長糖尿病發生率越高,合併症隨之併發出來。糖尿病是一個隱形殺手,衛福部最新統計,2016年全台有9960人死於糖尿病。
二、 容易罹患糖尿病的九大危險因素
1.遺傳
2.肥胖
3.高血壓、高血脂
4.代謝症候群
5.暴飲暴食、營養失調
6.情緒壓力
7.懷孕
8.缺乏運動
9.熬夜、吃消夜,生活作息不正常
三、 糖尿病的症狀
1.三多(多吃、多喝、多尿)
2.疲勞、四肢無力、手腳麻木
3.體重減輕
4.視力模糊
5.頭疼
6.陰部搔癢。
7.皮膚容易病變或身體傷口不易癒合
四、日常生活如何來控制糖尿病
1.維持理想體重
2.均衡飲食定時定量
3.增加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4.盡量勿食用油炸食物
5.少吃含精緻糖類食品
6.飯菜口味勿太重
7.降低飲酒量
8.多喝水.、多運動
9.定期門診、遵照醫囑、血壓血糖自我監測
七、糖尿病會產生哪些慢性病發症
大血管病變:動脈粥狀硬化、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
小血管病變: 腎臟病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
貼心小叮嚀:糖尿病前期該看那一科?
Ans:一般內科、新陳代謝科、家醫科
建議找有參予衛生局「糖尿病照護網」的醫療團隊,有專門的營養師提供建議
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功效無法充分發揮時,合併口服降血糖藥也無法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標準內,為了預防合併症提前到來,這時醫生會建議你開始打胰島素。
注射胰島素是補充您體內不足的部分,當食物進入人體經過消化分解,變成葡萄糖被小腸吸收後,經胰島素的帶動,將糖分帶入細胞內轉化成熱能被身體利用。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無法充分發揮功用時,糖份無法被帶入細胞內,隨著血液在身體各處流竄,最後經過腎臟排泄於尿液中,因此你的血液和尿液中的糖分變多,也就成了所謂的糖尿病。
你吃進去的營養素大部分不能被吸收反而被排出體外,身體會越來越瘦,相對的沒有飽食感導致您容易飢餓,因此糖尿病的症狀就如此發生。接受適當的糖尿病治療,如口服降血糖藥物及補充胰島素可以直接解決這個問題。
一般當我們被宣佈要打胰島素的第一個想法是:
胰島素是一種藥物、要打一輩子、會上癮、低血糖等後遺症或是怕針頭很粗、注射時會痛等等…。其實胰島素它是人體內的一種荷爾蒙,由胰臟β細胞分泌。在正常的情況下,進食時胰臟會加強分泌胰島素來帶動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非進食情況下,體內也會維持一個基礎量的分泌,所以胰島素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荷爾。
克服打針的恐懼感是初打者必須學習的課程,許多人害怕針頭很粗,注射時會很痛,事實上胰島素空針針頭極細,目前是選用筆型注射器以確保注射劑量正確。注射的感覺並不如想像中的疼痛!
一旦打了胰島素是否要打一輩子?
這個問題困擾很多人!首先必須了解的是:
只要有進食就需要額外胰島素的作用,至於需要多少得視血糖的高低情況而定。而決定血糖高低的因素除了藥物以外,還可以利用運動來降低血糖,而影響最直接明顯的是食物的選擇內容及份量。
當你的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醫師會將胰島素的劑量慢慢調降,至於有沒有機會變成不需要靠打胰島素來降血糖?那得視你的控制狀況和身體分泌胰島素的功能而定!
我們不斷地強調醫技日益進步,很多新的治療方式不斷推展出來,糖尿病的治療也是如此,因此很有可能發展到不須靠打針而用其他方式就可以補充胰島素!但在未有這些新的治療方式以前,我們必須控制好血糖、照顧好自己,將來才能享受到先進方便又安全的醫療設備。
1. 定期檢查腳或全身, 只要有傷口, 請立即至整形外科治療。
2. 鞋子內容易造成磨擦或過緊的地方,應該立即改善或更換。外出時, 儘量不要穿著拖 鞋或外露足部的鞋類, 減少外傷的機率。
3. 泡腳,SPA或泡溫泉時,要注意水溫,避免燙傷是最佳的做法!
4. 一發現傷口,勿用偏方或另類治療。兩週內傷口沒有痊癒,得趕緊至整形外科門診
5. 冬天寒冷容易造成皮膚龜裂的老年患者,請擦乳霜,減少皮膚破損傷口的發生。
6. 有足部皮膚病得盡早治療,避免因為癢,而抓破,產生傷口。
7. 剪指甲的時候得小心,勿造成傷口。
8. 隨時保持腳的衛生,減少細菌滋生。
9. 請告知醫療人員您有糖尿病,打點滴或血管醫療行為,盡量避免使用下肢的靜脈與動脈。
腎臟病變是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之一。
第一型糖尿病,即胰島素依賴型患者,約有40~50%之病患會有腎臟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有20-25%的機會併發腎臟病變,但因糖尿病患者中,第二型佔大多數,因此尿毒症患者中主要都是以第二型患者為多。
糖尿病腎病變的臨床症狀主要是蛋白尿、腎功能異常併發高血壓。又可將其病程分為臨床前期及臨床期;為何要將病程分為兩期?
主要是依臨床表現及治療效果。在臨床前期時,要腎絲球過濾速率反而上升,而且腎臟變大,因此抽血檢查時,腎功能仍是正常,但若積極控制血糖到理想範圍時,其經過數星期仍有可能會恢復正常。另外臨床前期還有另一特點,也就是微白蛋白尿,此時你用一般驗尿試紙是檢測不出蛋白尿,祇能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才可以得知微白蛋白尿產生。但此時若積極治療,仍有機會恢復。因此在此時期給予積極診斷及治療是必要的。
一旦進入臨床期,初期表現蛋白尿,其後很快地,腎功能開始受損,有時在很短時間內就進展到腎衰竭的程度。一般而言,要進展到臨床期,一般而言,約10-20年之間。每個病患之間,進展速度,不盡相同,平均而言約每個月下降1%腎功能左右,從蛋白尿到腎衰竭約經4-5年左右。 當病患發生糖尿病腎病變時,約有90%以上的機會會同時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此每年定期作眼底的檢查,不但有助於視網膜病變的早期治療,也有助於腎病變早期偵測。
另外一旦有腎病變產生,絕大多數病患會同時產生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是腎病變惡化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時,高血壓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
就糖尿病腎病變之處置包括:
一、嚴格血糖控制:雖然並無確實的證據可證明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避免腎病變之併發症,但的確依統計可以發現血糖控制愈不好,其併發症發生機會愈大。
二、高血壓控制:良好的血壓控制,目標立在130/80mmHg以下,過去研究發現,當血壓控制得宜,其腎功能惡化速度也會減緩。
三、低蛋白飲食:無論是糖尿病或非糖尿病引發之腎臟疾病,低蛋白飲食皆可減緩腎功能惡化,一般而言,其蛋白質容許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約需0.6公克之蛋白質。 綜合以上而言,早期偵測腎病變的發生,早期治療是不二法門。
懷孕的小花在上次回診時去醫院做了一次血液檢查,報告顯示糖化血色素 5.1、糖化白蛋白 18.5。明明糖化血色素在標準的範圍內,醫師卻還是告訴她,妳的糖化白蛋白過高,要記得血糖監測、保持血糖在正常標準之內。
聽完醫師的話,小花感到很疑惑,究竟什麼是糖化白蛋白?又和血糖有什麼關係呢?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糖化白蛋白!
什麼是糖化白蛋白?
白蛋白是血漿中最主要的蛋白質,當白蛋白上的一些胺基酸被血中的葡萄糖糖化,便會產生糖化白蛋白。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越高、血糖越高時,被糖化的比例就會越高。
一般糖化白蛋白的半衰期約 12 - 19 天,因此檢驗糖化白蛋白的數值,可以反映過去 2 - 4 週內的平均血糖數值。
適合檢驗糖化白蛋白的族群
糖化血色素是測定紅血球上被糖化蛋白的比例,所以如果是紅血球或血紅蛋白有異常、生病的人,檢驗糖化血色素就可能會產生誤差。對有以下的情況者,建議除了糖化血色素外,也可以檢驗糖化白蛋白,來知道自己最近 2-4 週的血糖表現:
1. 最近有出血、溶血或剛接受過輸血的人
2. 有缺鐵性貧血的人
3. 鐮刀型貧血帶原者
4. 糖化血色素比例較高的人
5. 慢性腎病變與洗腎病人
6. 懷孕女性
為什麼孕婦要檢驗糖化白蛋白?
懷孕時因血量的增加,部分孕婦可能會產生相對性的缺鐵性貧血,讓糖化血色素不能完全反應平均血糖,糖化白蛋白則不會受紅血球生存時間的影響,所以常會建議懷孕婦女檢測糖化白蛋白來了解血糖狀況。
一般建議孕婦將糖化白蛋白控制在 11.5 - 15.7% 之間,因為有研究指出,如果糖化白蛋白 ≧15.8%,嬰兒出生後得到併發症機率會提高,有較高比率的巨嬰、低血糖、呼吸疾病、低血鈣等問題。同時,在最新的 2018 糖尿病照護指引也建議,妊娠期糖尿病的糖化白蛋白以 <15.8% 為控制目標。
糖化白蛋白與糖尿病併發症的關係
許多糖友都知道糖化血色素的重要性,也都努力將其控制在標準範圍內,但為什麼還是沒辦法完全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呢?因為其實要降低併發症的出現,除了糖化血色素要控制好外,也應該要減少血糖高低起伏的變化。
糖化血色素雖然可以反映 3 個月的平均血糖值,卻不能夠看出中間的血糖波動,而糖化白蛋白對於短期內血糖的變化比糖化血色素敏感,所以近來有越來越多研究開始藉由觀察糖化白蛋白的變化來評估糖尿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和動脈粥樣硬化等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結果證實,當糖化白蛋白越高,併發症發生的風險也會增加。
認識糖尿病檢驗數值,及時調整自我照護
目前糖化白蛋白檢驗仍會受到年齡、體重,甚至是肝功能、甲狀腺疾病等不同的狀況而影響結果,所以還沒有被大量運用在臨床上檢驗,但不同的檢驗方式都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利做即時的調整與自我照護。
不管糖化白蛋白、還是其他的生理數值,都無法完全表現一個人的生理狀況,因此建議糖友們可以多加認識糖尿病相關檢驗數值的意義,並且維持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才是避免併發症發生的不二法門!
文獻來源:2018 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智抗糖部落格
相信很多糖友都知道要避免血糖過高以便維持良好的血糖值,但有時候卻發生了低血糖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來說,健康成人的血糖值不會低於
什麼是低血糖?
低血糖的定義
只要血糖數值低於
· 輕微低血糖:如果是自己可以治療的情況,就屬於輕微低血糖。糖友會出現冒冷汗、發抖、視線模糊、心跳加速、飢餓感等症狀,只要經過適當的補糖後,症狀就能緩解。
· 嚴重低血糖:無法自己治療,且需要依賴他人的情況,則為嚴重低血糖,例如,意識不清、昏睡、昏迷。
低血糖會有哪些症狀
一般低血糖發生時,會先出現自主神經反應的症狀,例如:發抖顫動、冒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再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缺乏葡萄糖供應的症狀,例如暈眩、視力模糊等。所以,糖友突然出現下圖中的症狀時,便需要即時測量血糖,確認是否為低血糖的情況。
假性低血糖
有些人在血糖快速下降時,例如從 350 降到
所以,當血糖還很高卻有低血糖症狀時,建議先坐著休息,喝一點白開水症狀就會緩解。這種狀況容易出在剛開始用藥的糖友身上,因為飲食、用藥、胰島素的使用,讓血糖忽然下降,身體不能適應,導致有假性低血糖的狀況發生。
發生低血糖的原因
很多糖友都知道,要有效控糖,必須從飲食、運動與藥物著手,但三者之間沒有搭配好,也可能導致低血糖的發生喔!
· 飲食方面:延誤用餐、進餐時間不固定、刻意減少含醣食物的攝取、醣類份量不固定、空腹喝酒而沒有攝取含醣食物,都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
· 運動方面:運動會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高強度運動會增加肌肉對醣份的需求,所以會出現立即或 12 - 24 小時的降糖效果,如果沒有在運動後,適時補充含醣食物,就容易發生低血糖的症狀。
· 藥物方面:胰島素劑量施打過多、施打胰島素後未進食、飲食減量但胰島素未減量,或是服用了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的口服藥,如磺醯脲類和 meglitinide 類,也有可能在飲食沒有配合好的狀況下,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的潛在風險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低血糖會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相同時期內,與沒有低血糖的病友相比,低血糖病友的死亡機率是前者的 2 到 2.5 倍。曾經發生過嚴重低血糖的糖友,其實內心也會感到害怕,寧願讓血糖高一點,也不想再發生低血糖,控糖效果便容易大打折扣。
發生低血糖的話,我可以怎麼做?
自己可以處理的情況
如果血糖介於 45
自己無法處理或已經昏迷
身旁親友可以用手指沾蜂蜜或糖漿塗抹在患者的口腔頰內,協助補糖,如果血糖仍無法回升,就必須立即送醫。
補糖原則以葡萄糖或是精緻糖為主,可以讓血糖快速上升,避免使用高脂肪的食物,高脂肪的食物會延緩胃排空速度和醣類的吸收,升糖效果較緩慢。
*註:
預防低血糖
要有效預防低血糖的症狀,可以從飲食、運動與藥物著手,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合,並搭配血糖監測,了解自己的血糖變化,在適當的時機補糖或是減少藥物劑量。
外出時,建議糖友可以隨身攜帶糖果,如果發生低血糖狀況,便可以及時補充,事後也要分析發生的原因,避免再次發生。如果當天有做高強度的運動,建議當天睡覺前先量測血糖,如果數值比平常低,則適量補充 1-2 份含醣食物,避免在半夜發生低血糖。有效預防與正確的處理,就可以避免嚴重低血糖的發生。
參考文獻:智抗糖部落格
預防糖尿病 - 掌握飲食與運動
Fri, Apr 13, 2018
預防糖尿病從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開始
預防糖尿病,就像是存入健康銀行中的存摺數字,健康存摺一生只有一本,當我們愈早開始重視它的重要性,使用年限也就愈長。維持身體健康不僅能讓自己遠離疾病,更能與共同生活的親友一起同樂。
確診糖尿病前,即使身體有許多警訊不斷暗示你,但因為這些訊息可能不太明顯,所以自己卻沒有察覺,導致發現有糖尿病時,往往身體已經處於高血糖好一陣子了。如果您屬於糖尿病高危險族群,更應該要留意身體的些微變化。
第一步:找出問題,設定一項簡單清晰的目標
先找出目前自己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如果是飲食習慣的問題,可以針對飲食調整設立目標,這個目標可以不用將問題一次修正到位,先了解自己能做到哪個地步,達成後再循序漸進的設立下一個目標。
例如認為自己的飲食習慣不太正確,喜歡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 (雞排、炸雞塊、鹹酥雞、香腸或五花肉等),原本一週吃 5 次的頻率,可以降低到一週吃 1 - 2 次,其他時間則改吃烤魚、蒜泥白肉、蔥油雞、滷味等,這樣的效果會比完全不吃,但往往堅持不到兩週就破功來得好。
第二步:少喝飲料,優先選擇白開水
研究指出:含糖飲料與第二型糖尿病、後天自體免疫問題導致的糖尿病有關,每天喝 1 - 2 杯含糖飲料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26%。喝白開水不僅能降低過多的糖類攝取,也可以促進代謝,對預防糖尿病很有幫助。
不過,除了一般的手搖杯、罐裝飲品外,市售的許多果汁為了增加口感、減少酸度,可能也會額外添加糖,選擇時也要多加留意喔。
第三步:調整進食順序,先吃蔬菜肉再吃飯
你吃飯時有注意過進食順序嗎?建議在進食時,先吃青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吃澱粉食物。先吃蔬菜、蛋白質不僅可以增加飽足感,避免進食過量,也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增加胰臟的負擔,讓飯後血糖和體重控制更穩定。
第四步:吃的巧、動的好、控制體重不超標
高纖少糖吃的巧
在飲食方面,高膳食纖維並減少精緻糖的攝取是重點,盡量不食用飲料、調味品、加工食品中額外添加的糖,並將白米飯、麵條改用糙米、地瓜、山藥、燕麥、紅藜麥、蕎麥麵等高纖五穀根莖類替換。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量最好不超過每日建議總熱量的 10%,對於慢性病或特殊情況的高危險族群,甚至建議減少到每日建議總熱量的 5%。
不過,健康飲食習慣並不代表每餐都一定要水煮、川燙,你還有以下的選擇:
1. 選擇低 GI 食物,例如玉米、燕麥等
2. 選用橄欖油、亞麻籽油等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油
3. 利用辛香料 (如薑、蔥、蒜、孜然、茴香、味增等) 替換高鈉調味料 (如部分鹽、醬油、醬油膏、番茄醬等)
4. 參考食譜來製作低醣料理
透過以上的烹飪技巧,進行健康飲食的同時,一樣能準備出色、香、味俱全的三餐。
規律運動動的好
在運動方面,每週規律運動 150 分鐘,有助於管理血糖,尤其中、高強度運動的有氧運動可降低肥胖者的胰島素阻抗,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
當運動強度達到每週超過 2000 大卡時,更能加強胰臟 β 細胞分泌胰島素,幫助穩定血糖。
體重控制不超標
有研究顯示,肥胖者每減輕
那怎樣的體重算好呢?透過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或測量腰圍就能一目了然。
▶︎ BMI:介於 18.5 - 24 之間,是理想體重範圍
▶︎ 腰圍:男性建議不超過 90 公分,女性則建議不超過 80 公分
BMI 計算公式: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
綜合以上,大家是否對於糖尿病的預防比較有概念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好飲食、運動與體重三項,相信無論是維持身體健康,或是逆轉勝糖尿病前期,大家都能有所收穫,不妨從現在開始試試看吧!
參考文獻:智抗糖部落格
一、什麼是糖尿病: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2016年糖尿病病患人口數佔全世界約4.22億,一般民眾罹患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是代謝異常疾病,隨著年紀增長糖尿病發生率越高,合併症隨之併發出來。糖尿病是一個隱形殺手,衛福部最新統計,2016年全台有9960人死於糖尿病。
二、 容易罹患糖尿病的九大危險因素
1.遺傳
2.肥胖
3.高血壓、高血脂
4.代謝症候群
5.暴飲暴食、營養失調
6.情緒壓力
7.懷孕
8.缺乏運動
9.熬夜、吃消夜,生活作息不正常
三、 糖尿病的症狀
1.三多(多吃、多喝、多尿)
2.疲勞、四肢無力、手腳麻木
3.體重減輕
4.視力模糊
5.頭疼
6.陰部搔癢。
7.皮膚容易病變或身體傷口不易癒合
四、日常生活如何來控制糖尿病
1.維持理想體重
2.均衡飲食定時定量
3.增加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4.盡量勿食用油炸食物
5.少吃含精緻糖類食品
6.飯菜口味勿太重
7.降低飲酒量
8.多喝水.、多運動
9.定期門診、遵照醫囑、血壓血糖自我監測
七、糖尿病會產生哪些慢性病發症
大血管病變:動脈粥狀硬化、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
小血管病變: 腎臟病變、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
貼心小叮嚀:糖尿病前期該看那一科?
Ans:一般內科、新陳代謝科、家醫科
建議找有參予衛生局「糖尿病照護網」的醫療團隊,有專門的營養師提供建議
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島素功效無法充分發揮時,合併口服降血糖藥也無法將血糖控制在理想標準內,為了預防合併症提前到來,這時醫生會建議你開始打胰島素。
注射胰島素是補充您體內不足的部分,當食物進入人體經過消化分解,變成葡萄糖被小腸吸收後,經胰島素的帶動,將糖分帶入細胞內轉化成熱能被身體利用。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無法充分發揮功用時,糖份無法被帶入細胞內,隨著血液在身體各處流竄,最後經過腎臟排泄於尿液中,因此你的血液和尿液中的糖分變多,也就成了所謂的糖尿病。
你吃進去的營養素大部分不能被吸收反而被排出體外,身體會越來越瘦,相對的沒有飽食感導致您容易飢餓,因此糖尿病的症狀就如此發生。接受適當的糖尿病治療,如口服降血糖藥物及補充胰島素可以直接解決這個問題。
一般當我們被宣佈要打胰島素的第一個想法是:
胰島素是一種藥物、要打一輩子、會上癮、低血糖等後遺症或是怕針頭很粗、注射時會痛等等…。其實胰島素它是人體內的一種荷爾蒙,由胰臟β細胞分泌。在正常的情況下,進食時胰臟會加強分泌胰島素來帶動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非進食情況下,體內也會維持一個基礎量的分泌,所以胰島素是一種人體必需的荷爾。
克服打針的恐懼感是初打者必須學習的課程,許多人害怕針頭很粗,注射時會很痛,事實上胰島素空針針頭極細,目前是選用筆型注射器以確保注射劑量正確。注射的感覺並不如想像中的疼痛!
一旦打了胰島素是否要打一輩子?
這個問題困擾很多人!首先必須了解的是:
只要有進食就需要額外胰島素的作用,至於需要多少得視血糖的高低情況而定。而決定血糖高低的因素除了藥物以外,還可以利用運動來降低血糖,而影響最直接明顯的是食物的選擇內容及份量。
當你的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醫師會將胰島素的劑量慢慢調降,至於有沒有機會變成不需要靠打胰島素來降血糖?那得視你的控制狀況和身體分泌胰島素的功能而定!
我們不斷地強調醫技日益進步,很多新的治療方式不斷推展出來,糖尿病的治療也是如此,因此很有可能發展到不須靠打針而用其他方式就可以補充胰島素!但在未有這些新的治療方式以前,我們必須控制好血糖、照顧好自己,將來才能享受到先進方便又安全的醫療設備。
1. 定期檢查腳或全身, 只要有傷口, 請立即至整形外科治療。
2. 鞋子內容易造成磨擦或過緊的地方,應該立即改善或更換。外出時, 儘量不要穿著拖 鞋或外露足部的鞋類, 減少外傷的機率。
3. 泡腳,SPA或泡溫泉時,要注意水溫,避免燙傷是最佳的做法!
4. 一發現傷口,勿用偏方或另類治療。兩週內傷口沒有痊癒,得趕緊至整形外科門診
5. 冬天寒冷容易造成皮膚龜裂的老年患者,請擦乳霜,減少皮膚破損傷口的發生。
6. 有足部皮膚病得盡早治療,避免因為癢,而抓破,產生傷口。
7. 剪指甲的時候得小心,勿造成傷口。
8. 隨時保持腳的衛生,減少細菌滋生。
9. 請告知醫療人員您有糖尿病,打點滴或血管醫療行為,盡量避免使用下肢的靜脈與動脈。
腎臟病變是糖尿病主要的併發症之一。
第一型糖尿病,即胰島素依賴型患者,約有40~50%之病患會有腎臟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有20-25%的機會併發腎臟病變,但因糖尿病患者中,第二型佔大多數,因此尿毒症患者中主要都是以第二型患者為多。
糖尿病腎病變的臨床症狀主要是蛋白尿、腎功能異常併發高血壓。又可將其病程分為臨床前期及臨床期;為何要將病程分為兩期?
主要是依臨床表現及治療效果。在臨床前期時,要腎絲球過濾速率反而上升,而且腎臟變大,因此抽血檢查時,腎功能仍是正常,但若積極控制血糖到理想範圍時,其經過數星期仍有可能會恢復正常。另外臨床前期還有另一特點,也就是微白蛋白尿,此時你用一般驗尿試紙是檢測不出蛋白尿,祇能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才可以得知微白蛋白尿產生。但此時若積極治療,仍有機會恢復。因此在此時期給予積極診斷及治療是必要的。
一旦進入臨床期,初期表現蛋白尿,其後很快地,腎功能開始受損,有時在很短時間內就進展到腎衰竭的程度。一般而言,要進展到臨床期,一般而言,約10-20年之間。每個病患之間,進展速度,不盡相同,平均而言約每個月下降1%腎功能左右,從蛋白尿到腎衰竭約經4-5年左右。 當病患發生糖尿病腎病變時,約有90%以上的機會會同時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此每年定期作眼底的檢查,不但有助於視網膜病變的早期治療,也有助於腎病變早期偵測。
另外一旦有腎病變產生,絕大多數病患會同時產生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是腎病變惡化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在控制糖尿病的同時,高血壓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
就糖尿病腎病變之處置包括:
一、嚴格血糖控制:雖然並無確實的證據可證明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完全避免腎病變之併發症,但的確依統計可以發現血糖控制愈不好,其併發症發生機會愈大。
二、高血壓控制:良好的血壓控制,目標立在130/80mmHg以下,過去研究發現,當血壓控制得宜,其腎功能惡化速度也會減緩。
三、低蛋白飲食:無論是糖尿病或非糖尿病引發之腎臟疾病,低蛋白飲食皆可減緩腎功能惡化,一般而言,其蛋白質容許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約需0.6公克之蛋白質。 綜合以上而言,早期偵測腎病變的發生,早期治療是不二法門。
懷孕的小花在上次回診時去醫院做了一次血液檢查,報告顯示糖化血色素 5.1、糖化白蛋白 18.5。明明糖化血色素在標準的範圍內,醫師卻還是告訴她,妳的糖化白蛋白過高,要記得血糖監測、保持血糖在正常標準之內。
聽完醫師的話,小花感到很疑惑,究竟什麼是糖化白蛋白?又和血糖有什麼關係呢?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糖化白蛋白!
什麼是糖化白蛋白?
白蛋白是血漿中最主要的蛋白質,當白蛋白上的一些胺基酸被血中的葡萄糖糖化,便會產生糖化白蛋白。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越高、血糖越高時,被糖化的比例就會越高。
一般糖化白蛋白的半衰期約 12 - 19 天,因此檢驗糖化白蛋白的數值,可以反映過去 2 - 4 週內的平均血糖數值。
適合檢驗糖化白蛋白的族群
糖化血色素是測定紅血球上被糖化蛋白的比例,所以如果是紅血球或血紅蛋白有異常、生病的人,檢驗糖化血色素就可能會產生誤差。對有以下的情況者,建議除了糖化血色素外,也可以檢驗糖化白蛋白,來知道自己最近 2-4 週的血糖表現:
1. 最近有出血、溶血或剛接受過輸血的人
2. 有缺鐵性貧血的人
3. 鐮刀型貧血帶原者
4. 糖化血色素比例較高的人
5. 慢性腎病變與洗腎病人
6. 懷孕女性
為什麼孕婦要檢驗糖化白蛋白?
懷孕時因血量的增加,部分孕婦可能會產生相對性的缺鐵性貧血,讓糖化血色素不能完全反應平均血糖,糖化白蛋白則不會受紅血球生存時間的影響,所以常會建議懷孕婦女檢測糖化白蛋白來了解血糖狀況。
一般建議孕婦將糖化白蛋白控制在 11.5 - 15.7% 之間,因為有研究指出,如果糖化白蛋白 ≧15.8%,嬰兒出生後得到併發症機率會提高,有較高比率的巨嬰、低血糖、呼吸疾病、低血鈣等問題。同時,在最新的 2018 糖尿病照護指引也建議,妊娠期糖尿病的糖化白蛋白以 <15.8% 為控制目標。
糖化白蛋白與糖尿病併發症的關係
許多糖友都知道糖化血色素的重要性,也都努力將其控制在標準範圍內,但為什麼還是沒辦法完全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呢?因為其實要降低併發症的出現,除了糖化血色素要控制好外,也應該要減少血糖高低起伏的變化。
糖化血色素雖然可以反映 3 個月的平均血糖值,卻不能夠看出中間的血糖波動,而糖化白蛋白對於短期內血糖的變化比糖化血色素敏感,所以近來有越來越多研究開始藉由觀察糖化白蛋白的變化來評估糖尿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和動脈粥樣硬化等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結果證實,當糖化白蛋白越高,併發症發生的風險也會增加。
認識糖尿病檢驗數值,及時調整自我照護
目前糖化白蛋白檢驗仍會受到年齡、體重,甚至是肝功能、甲狀腺疾病等不同的狀況而影響結果,所以還沒有被大量運用在臨床上檢驗,但不同的檢驗方式都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利做即時的調整與自我照護。
不管糖化白蛋白、還是其他的生理數值,都無法完全表現一個人的生理狀況,因此建議糖友們可以多加認識糖尿病相關檢驗數值的意義,並且維持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才是避免併發症發生的不二法門!
文獻來源:2018 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智抗糖部落格
相信很多糖友都知道要避免血糖過高以便維持良好的血糖值,但有時候卻發生了低血糖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一般來說,健康成人的血糖值不會低於
什麼是低血糖?
低血糖的定義
只要血糖數值低於
· 輕微低血糖:如果是自己可以治療的情況,就屬於輕微低血糖。糖友會出現冒冷汗、發抖、視線模糊、心跳加速、飢餓感等症狀,只要經過適當的補糖後,症狀就能緩解。
· 嚴重低血糖:無法自己治療,且需要依賴他人的情況,則為嚴重低血糖,例如,意識不清、昏睡、昏迷。
低血糖會有哪些症狀
一般低血糖發生時,會先出現自主神經反應的症狀,例如:發抖顫動、冒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再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缺乏葡萄糖供應的症狀,例如暈眩、視力模糊等。所以,糖友突然出現下圖中的症狀時,便需要即時測量血糖,確認是否為低血糖的情況。
假性低血糖
有些人在血糖快速下降時,例如從 350 降到
所以,當血糖還很高卻有低血糖症狀時,建議先坐著休息,喝一點白開水症狀就會緩解。這種狀況容易出在剛開始用藥的糖友身上,因為飲食、用藥、胰島素的使用,讓血糖忽然下降,身體不能適應,導致有假性低血糖的狀況發生。
發生低血糖的原因
很多糖友都知道,要有效控糖,必須從飲食、運動與藥物著手,但三者之間沒有搭配好,也可能導致低血糖的發生喔!
· 飲食方面:延誤用餐、進餐時間不固定、刻意減少含醣食物的攝取、醣類份量不固定、空腹喝酒而沒有攝取含醣食物,都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
· 運動方面:運動會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高強度運動會增加肌肉對醣份的需求,所以會出現立即或 12 - 24 小時的降糖效果,如果沒有在運動後,適時補充含醣食物,就容易發生低血糖的症狀。
· 藥物方面:胰島素劑量施打過多、施打胰島素後未進食、飲食減量但胰島素未減量,或是服用了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的口服藥,如磺醯脲類和 meglitinide 類,也有可能在飲食沒有配合好的狀況下,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的潛在風險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低血糖會增加併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相同時期內,與沒有低血糖的病友相比,低血糖病友的死亡機率是前者的 2 到 2.5 倍。曾經發生過嚴重低血糖的糖友,其實內心也會感到害怕,寧願讓血糖高一點,也不想再發生低血糖,控糖效果便容易大打折扣。
發生低血糖的話,我可以怎麼做?
自己可以處理的情況
如果血糖介於 45
自己無法處理或已經昏迷
身旁親友可以用手指沾蜂蜜或糖漿塗抹在患者的口腔頰內,協助補糖,如果血糖仍無法回升,就必須立即送醫。
補糖原則以葡萄糖或是精緻糖為主,可以讓血糖快速上升,避免使用高脂肪的食物,高脂肪的食物會延緩胃排空速度和醣類的吸收,升糖效果較緩慢。
*註:
預防低血糖
要有效預防低血糖的症狀,可以從飲食、運動與藥物著手,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合,並搭配血糖監測,了解自己的血糖變化,在適當的時機補糖或是減少藥物劑量。
外出時,建議糖友可以隨身攜帶糖果,如果發生低血糖狀況,便可以及時補充,事後也要分析發生的原因,避免再次發生。如果當天有做高強度的運動,建議當天睡覺前先量測血糖,如果數值比平常低,則適量補充 1-2 份含醣食物,避免在半夜發生低血糖。有效預防與正確的處理,就可以避免嚴重低血糖的發生。
參考文獻:智抗糖部落格
預防糖尿病 - 掌握飲食與運動
Fri, Apr 13, 2018
預防糖尿病從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開始
預防糖尿病,就像是存入健康銀行中的存摺數字,健康存摺一生只有一本,當我們愈早開始重視它的重要性,使用年限也就愈長。維持身體健康不僅能讓自己遠離疾病,更能與共同生活的親友一起同樂。
確診糖尿病前,即使身體有許多警訊不斷暗示你,但因為這些訊息可能不太明顯,所以自己卻沒有察覺,導致發現有糖尿病時,往往身體已經處於高血糖好一陣子了。如果您屬於糖尿病高危險族群,更應該要留意身體的些微變化。
第一步:找出問題,設定一項簡單清晰的目標
先找出目前自己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如果是飲食習慣的問題,可以針對飲食調整設立目標,這個目標可以不用將問題一次修正到位,先了解自己能做到哪個地步,達成後再循序漸進的設立下一個目標。
例如認為自己的飲食習慣不太正確,喜歡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 (雞排、炸雞塊、鹹酥雞、香腸或五花肉等),原本一週吃 5 次的頻率,可以降低到一週吃 1 - 2 次,其他時間則改吃烤魚、蒜泥白肉、蔥油雞、滷味等,這樣的效果會比完全不吃,但往往堅持不到兩週就破功來得好。
第二步:少喝飲料,優先選擇白開水
研究指出:含糖飲料與第二型糖尿病、後天自體免疫問題導致的糖尿病有關,每天喝 1 - 2 杯含糖飲料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26%。喝白開水不僅能降低過多的糖類攝取,也可以促進代謝,對預防糖尿病很有幫助。
不過,除了一般的手搖杯、罐裝飲品外,市售的許多果汁為了增加口感、減少酸度,可能也會額外添加糖,選擇時也要多加留意喔。
第三步:調整進食順序,先吃蔬菜肉再吃飯
你吃飯時有注意過進食順序嗎?建議在進食時,先吃青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吃澱粉食物。先吃蔬菜、蛋白質不僅可以增加飽足感,避免進食過量,也能避免血糖快速上升、增加胰臟的負擔,讓飯後血糖和體重控制更穩定。
第四步:吃的巧、動的好、控制體重不超標
高纖少糖吃的巧
在飲食方面,高膳食纖維並減少精緻糖的攝取是重點,盡量不食用飲料、調味品、加工食品中額外添加的糖,並將白米飯、麵條改用糙米、地瓜、山藥、燕麥、紅藜麥、蕎麥麵等高纖五穀根莖類替換。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量最好不超過每日建議總熱量的 10%,對於慢性病或特殊情況的高危險族群,甚至建議減少到每日建議總熱量的 5%。
不過,健康飲食習慣並不代表每餐都一定要水煮、川燙,你還有以下的選擇:
1. 選擇低 GI 食物,例如玉米、燕麥等
2. 選用橄欖油、亞麻籽油等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油
3. 利用辛香料 (如薑、蔥、蒜、孜然、茴香、味增等) 替換高鈉調味料 (如部分鹽、醬油、醬油膏、番茄醬等)
4. 參考食譜來製作低醣料理
透過以上的烹飪技巧,進行健康飲食的同時,一樣能準備出色、香、味俱全的三餐。
規律運動動的好
在運動方面,每週規律運動 150 分鐘,有助於管理血糖,尤其中、高強度運動的有氧運動可降低肥胖者的胰島素阻抗,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
當運動強度達到每週超過 2000 大卡時,更能加強胰臟 β 細胞分泌胰島素,幫助穩定血糖。
體重控制不超標
有研究顯示,肥胖者每減輕
那怎樣的體重算好呢?透過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或測量腰圍就能一目了然。
▶︎ BMI:介於 18.5 - 24 之間,是理想體重範圍
▶︎ 腰圍:男性建議不超過 90 公分,女性則建議不超過 80 公分
BMI 計算公式: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
綜合以上,大家是否對於糖尿病的預防比較有概念呢?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好飲食、運動與體重三項,相信無論是維持身體健康,或是逆轉勝糖尿病前期,大家都能有所收穫,不妨從現在開始試試看吧!
參考文獻:智抗糖部落格